欢迎光临南通市杰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资讯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0513-87706088

传真:0513-87706099

电子邮箱:ntjay0608@139.com

地址: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塘湾农民公园

行业资讯

基于网络销售的调味面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现状调查

发布时间:2023-12-01 16:27:03点击:173

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 李晓明 郝莉花 乔青青 仝莹莹 李珍珠
发布时间:2023-05-05

摘要:以公众视角,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网络销售的调味面制品中9种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为进一步了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市场监管和生产企业提供建议。对网络销售的215批次调味面制品进行随机抽样,并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等9种食品添加剂。结果表明,调味面制品中食品添加剂问题发现率为18.14%。防腐剂中脱氢乙酸问题发现率*,甜味剂中三氯蔗糖检出率*。苯甲酸、丙酸、乙酰磺胺酸钾、柠檬黄和日落黄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993,P<0.001);山梨酸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2.00,P<0.001);脱氢乙酸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069,P=0.035);丙酸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993,P<0.001);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0.672,P<0.001);三氯蔗糖的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525,P=0.161)。应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培训,提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同时,网络销售食品作为新兴业态,需不断完善网络食品交易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网络食品交易的准入程序,市场监管部门需创新监管模式,完善新业态监管模式和监管制度,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引导产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网络销售,调味面制品,辣条,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

基金项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舆情分析技术在调味面制品市场监管领域应用研究”(2020sj19)

调味面制品,俗称辣条,是以小麦粉和/或其他谷物粉等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配料、挤压熟制、成型、调味、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即食食品[1]。其源于湖南,兴于河南。因味道独特,口感丰富,价格低廉,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成为“网红”食品的代表[2-4]。资料显示,2009—2016年调味面制品行业的市场销售额从100多亿元增至510亿元,2019年销售额达600亿元[5-7]。调味面制品生产总值、销售额在持续增长,成为全国方便休闲食品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调味面制品监管[8-9],2019年10月,河南卫生健康委废止DB 41/T515—2007《调味面制食品》[9];2019年12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10],明确“辣条”类食品生产许可类别为方便食品,且明确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2020年,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发布《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DBS 43/002—2017)《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挤压糕点》[11]执行期限的通知。经过市场监管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调味面制品行业发展得到一定程度规范。但仍存在部分企业未按照总局公告要求调整,存在一些企业为了延长货架期、降低成本,受利益驱使,在调味面制品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12]

根据已报道对调味面制品中食品添加剂调研的文献,研究样本量较少,且局限在传统实体行业销售的调味面制品[13-15]。相比传统实体行业,网络食品销售具有速度更快、门槛更低、经营方式更灵活、信息不对称等特点[16]。因此,以公众视角对网络销售的215批次调味面制品产品进行随机抽样,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调味面制品中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等9种食品添加剂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为市场监管部门及生产企业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样品

调查样品随机采自网络上,共购买215批次调味面制品产品。

1.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系统,配有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Waters2695高效液相色谱系统,配有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美国Waters公司);ME204分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科技(中国)有限公司];V14R离心机[天美仪拓实验室设备(上海)有限公司];JYL-Y912研磨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SB25-12D超声波清洗仪(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PHSF-3FpH计(上海雷磁仪器有限公司);HD-2500多管涡旋混合器(杭州佑宁仪器有限公司);Milli-Q纯水仪(美国Millipore公司)。

1.1.3 试验试剂

标准品:苯甲酸钠(含量1 000 mg/L,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山梨酸钾(含量1 000 mg/L,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脱氢乙酸(纯度99.9%,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丙酸(纯度99.49%,德国DR公司);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纯度99.9%,德国DR公司);乙酰磺氨酸钾(含量1 000 mg/L,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三氯蔗糖(纯度99.9%,BePure公司);柠檬黄(含量1 000 mg/L,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日落黄(含量1 000 mg/L,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甲醇、乙腈[色谱纯,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乙酸铵、甲酸(色谱纯,美国Fisher公司);正庚烷(色谱纯,美国Grace公司);氨水、硫酸锌、冰醋酸、正丁醇、乙酸锌(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氢氧化钠、亚铁氰化钾、磷酸、磷酸氢二铵、碳酸氢钠、硫酸铵、柠檬酸、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正己烷(分析纯,美国Merck公司);硫酸、盐酸(分析纯,北京化工厂);石油醚(分析纯,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三正辛胺(分析纯,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聚酰胺粉(分析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四甲生化塑料厂);C18(美国Waters公司);中性氧化铝净化填料[月旭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2 检测项目

对产品中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丙酸、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乙酰磺氨酸钾、三氯蔗糖、柠檬黄和日落黄9个项目进行检测。

1.3 检测方法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检测方法对项目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标准见表1。

1.4 分析方法

对购买的调味面制品产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食品添加剂检测。

1.5 数据处理

每个样品重复检测2次,结果表示为平均值。采用SPSS Statistics 25、Excel 2021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作图。

1.6 判定依据

食品添加剂检测结果根据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7]进行判定,超出*限量标准的结果判定“问题项”。根据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调味面制品食品添加剂限量,苯甲酸、山梨酸、脱氢乙酸、丙酸、乙酰磺氨酸钾、柠檬黄、日落黄的限值为不得使用,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限量为1.6g/kg,三氯蔗糖限量为0.6 g/kg。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情况

调查共检测调味面制品样品215批次,共检出问题样品39批次,总问题发现率为18.14%。防腐剂问题发现率为14.88%,检出32批次脱氢乙酸问题样品,1批次山梨酸问题样品,其中1批次样品同时检出脱氢乙酸和山梨酸问题样品。甜味剂问题发现率为3.26%,检出4批次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问题样品,3批次三氯蔗糖问题样品。未检出着色剂问题样品,问题发现率为0.00%。具体各检测项目情况见表2。

2.2 问题项目情况

调味面制品食品添加剂项目问题发现率为2.07%(40/1 935),其中:防腐剂问题发现率(3.84%,33/860)*;其次为甜味剂项目,发现率1.09%(7/645);着色剂项目(0.00%,0/430)未发现问题样品。由图1可知,防腐剂问题项目占比*,为82.50%,其次为甜味剂问题占比,为17.50%。值得注意的是,防腐剂问题发现率和问题占比均*。防腐剂项目中脱氢乙酸问题发现率(14.88%)*,其次是山梨酸(0.47%),其他防腐剂均未检出,防腐剂题项目主要分布在湖南。甜味剂项目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问题发现率(1.86%)*,其次是三氯蔗糖问题,发现率为1.40%,其他甜味剂均未检出,甜味剂问题项目主要分布在安徽、湖南。见图1。

2.3 检测结果

2.3.1 防腐剂检测结果

脱氢乙酸项目检测值检出32批次,检出率*,为14.88%,检出值范围为0.036 4~0.250 g/kg,检出中位值水平超出限量值。其次是山梨酸项目检测值检出1批次,检出率为0.47%,1批次样品检测值为0.192 g/kg。苯甲酸、丙酸项目检测值均未检出。脱氢乙酸、山梨酸项目限量值均为不得添加,因此,这两个项目检出数值即为问题项目。具体检测情况详见表3。

整体来看,防腐剂主要问题项目集中在脱氢乙酸。脱氢乙酸是一种低毒高效的食品防腐剂[18-20],常用于面包、糕点、果蔬汁、发酵豆制品等食品中[21-23]。食品生产企业按照标准规定进行使用不会对身体造成危害,但是大量地使用脱氢乙酸将会影响人体健康[24-26],甚至可能引发癌症[26-28]

调味面制品作为新兴产品,发展之初,各省根据各自地域状况,陆续发布地方标准。如河南省的DB 41/T515—2007《调味面制食品》、湖南省的DBS 43/002—2012《湘式挤压糕点》、重庆市的DB 50/320—2009《面制素食》。生产许可方面,湖南按照“糕点中挤压糕点”进行生产许可,河南按照“方便食品中调味面制品”进行生产许可;食品添加剂使用方面,湖南按照“糕点”类产品进行使用,河南按照“方便食品”进行使用。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糕点”与“方便食品”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与限量不同。

根据GB 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调味面制品中脱氢乙酸的限量为不得添加,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查脱氢乙酸问题发现率和检出率均为*,检出值范围在0.036 4~0.250 g/kg之间。见图2。“挤压糕点”中脱氢乙酸限量为0.5g/kg,可能存在生产企业对2019年第56号公告执行不到位,仍按照“挤压糕点”进行生产及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需重点关注。针对该情况,可进一步研究调味面制品中脱氢乙酸超范围添加的原因和控制手段,降低问题发现率。

2.3.2 甜味剂检测结果

三氯蔗糖检出211批次,检出率(98.14%)*,检出值范围为0.03~0.9 g/kg,其中3批次超过限量值,检出中位值(0.4 g/kg)略低于限量值。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检出195批次,检出率为90.70%,检出值范围0.2~2.6 g/kg,其中4批次超过限量值,检出中位值为0.7 g/kg。乙酰磺氨酸钾检测值未检出。见表3。

整体来看,甜味剂检出率*,特别是三氯蔗糖和环己基氨基磺酸钠。三氯蔗糖,又称三氯半乳蔗糖,是以蔗糖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剂[29],因具有甜度高、高稳定性、零热量等特点,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应用[30-31]。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具有风味自然、热稳定性好的特点,已成为我国食品行业中常见的食品高倍甜味剂之一[32]。GB 2760—2014中规定,三氯蔗糖和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在调味面制品中限量分别为0.6和1.6 g/kg,但三氯蔗糖和环己基氨基环酸钠在规定的使用范围限量内使用可能对人无害,但若超量使用,仍可能对身体引起危害[33-34],因此需加强监控。

2.3.3 着色剂检测结果

调味面制品中柠檬黄和日落黄均未检出数值。按照GB 2760—2014中规定,柠檬黄和日落黄限量值均为不得添加。柠檬黄和日落黄均未检出问题样品。见表3。整体来看,调查所抽取样品中,未检出着色剂问题样品,表明调味面制品中着色剂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低。

2.4 生产省份情况

从生产省份看,湖南省抽取样品数量最多,为140批次。广西抽取样品数量最少,为2批次。调味面制品中食品添加剂问题发现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广西(50.00%)>湖南(22.86%)>四川(20.00%)>安徽(10.81%)>河南(5.00%),江西、重庆、湖北未发现问题样品。湖南调味面制品中食品添加剂问题批次占比*,为82.05%,主要问题集中在脱氢乙酸,可能与抽样批次数较大有关,但仍需引起重视。见表4。

2.5 统计学分析

对调味面值品中食品添加剂检测结果采用SPSS Statistics 25进行正态性检验,若P≤0.05,提示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中位值描述其分布特征,若P>0.05,提示服从正态分布,采用均值描述其分布特征,按上述规则选取均值或中位值后作图。苯甲酸、安赛蜜、丙酸、柠檬黄、日落黄项目均为未检出,山梨酸、脱氢乙酸P≤0.05,采用中位值为未检出。因此仅对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和三氯蔗糖作图。可以看出,湖北和河南生产的调味面制品中环己基氨基环酸钠含量较高,广西生产的调味面制品中三氯蔗糖含量较高,详见图3。

运用SPSS 25.0软件,对8个省市调味面制品中9种食品添加剂进行统计分析,经Kruskal Wallis H检验,苯甲酸、丙酸、乙酰磺胺酸钾、柠檬黄和日落黄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993,P<0.001);山梨酸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2.00,P<0.001);脱氢乙酸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5.069,P=0.035);丙酸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993,P<0.001);环己基氨基磺酸钠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50.672,P<0.001);三氯蔗糖的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525,P=0.161)。

3 结果与讨论

以公众视角对网络销售的215批次调味面制品产品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9种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调味面制品中食品添加剂问题发现率为18.14%,防腐剂中脱氢乙酸问题发现率(14.88%)*,可能存在部分生产企业对2019年第56号公告执行不到位,仍按照“挤压糕点”进行生产及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甜味剂中三氯蔗糖和环己基氨基磺酸钠问题发现率较高。9种食品添加除三氯蔗糖的地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苯甲酸、山梨酸等8种食品添加剂的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调研结果,建议对调味面制品进行科普宣传,消除公众误解。可通过进一步加强食品添加剂相关法律法规和知识培训,提高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同时,网络销售食品作为新兴业态,需要不断完善网络食品交易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网络食品交易的准入程序,完善新业态监管模式和监管制度,促进调味面制品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实施细则(2018年版)的通知(食药监办食监三[2018]14号)[Z].2018-01-18.

[2]徐子婷,郝莉花,李晓明,等.浅谈调味面制品产业发展及安全监管变化[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13):4409-4416.

[3]花露,叶平,陆杰,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辣条中的5种罂粟碱[J].中国调味品,2018,43(8):142-146.

[4]任加宇.辣条的流行及其社会学意义[N].山西科技报,2022-04-07(A06).

[5]湘式挤压糕点等休闲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召开[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5-04-14(001).

[6]安虹,谭炜.调味面制品产品质量现状调研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3):88-89.

[7]柯媛.多糖对辣条品质的影响及体外抑菌作用初探[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21.

[8]国家食药监总局.关于严格加强调味面制品等休闲食品监管工作的通知[Z].2015-05-27.

[9]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废止有关食品地方标准的公告(豫卫公告[2019]6号)[Z].2019-07-31.

[10]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2019年第56号)[Z].2019-12-10.

[11]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关于《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挤压糕点》(DBS 43/002—2017)执行期限的通知[Z].2020-09-14.

[12]邓玉秀,朱秀菊,黄海霞,等.辣条中防腐剂使用现状分析[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11(6):1969-1972.

[13]霍玉发.2021年吉林省20份辣条中山梨酸、苯甲酸残留量的调查分析[J].食品安全导刊,2022(5):75-77.

[14]刘煜侠,陈皓.辣条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现状[J].食品安全导刊,2020(33):125-126.

[15]张小舟,周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市售辣条中的苯甲酸和山梨酸[J].现代食品,2020(11):208-211.

[16]韦彬,林丽玲.网络食品安全监管:碎片化样态、多维诱因和整体性治理[J].中国行政管理,2020(12):27-32.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18]邢蕊,胡宗武,梁笑天,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菜中脱氢乙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调味品,2021,46(10):160-163.

[19]陈晨,陈妍,倪炜华,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脱氢乙酸的不确定度评定[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10(9):2660-2663.

[20]张小芳,付大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醋和酱油中的6种防腐剂和甜味剂[J].中国调味品,2018,43(9):147-150.

[21]李婉蓉.芝麻馕的防腐保鲜技术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21.

[22]景赞,刘超,黄志勇,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甜面酱中脱氢乙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中国调味品,2019,44(8):171-174.

[23]YANG S, SHAN C S, XU Y Q, et al. Dissimilarity in sensory attributes, shelf life and spoilage bacterial and fungal microbiota of industrial-scale wet starch noodles induced by different preservatives and temperature[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2021, 140: 109980.

[24]肖潇,李国君,宋雁,等.基于系统文献检索食品添加剂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危害识别[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5):582-588.

[25]杨康妮.脱氢乙酸钠诱导抗生素耐受性形成及其机制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

[26]ISHIDATE M, SOFUNI T, YOSHIKAWA K, et al. Primary mutagenicity screening of food additives currently used in Japan[J].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984, 22(8): 623-636.

[27]耿雪,张晓鹏,李永宁,等.脱氢乙酸钠遗传毒性研究[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0,32(2):118-123.

[28]NONAKA M. A study on the liquid Bacillus subtilis rec-assay fordetecting the DNA-damaging activity of food additives[J]. Mutation Research/Environmental Mutagenesis and Related Subjects, 1991, 253(3): 267.

[29]李长滨,胡燕,杨娜,等.QuEChERS萃取法对酱油中三氯蔗糖测定的影响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22,33(7):190-194.

[30]王燕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饼干中三氯蔗糖含量[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3):985-989.

[31]刘迪,韩莉,王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酒类产品中三氯蔗糖[J].食品工业,2019,40(10):327-330.

[32]蔡建华,方军,王李平,等.广东部分地区食品中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的含量调查[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4):1644-1649.

[33]侯威.三氯蔗糖-碳水化合物组合可能影响胰岛素敏感性[J].中国食品学报,2021,21(3):407-408.

[34]赵云霞,刘冰,王怡,等.湖北省食品中甜蜜素和安赛蜜的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1):110-115.

作者简介:郝莉花,通信作者。

《食品工业》2023年第3期


其他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