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南通市杰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资讯动态
联系我们

电话:0513-87706088

传真:0513-87706099

电子邮箱:ntjay0608@139.com

地址: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塘湾农民公园

行业资讯

《2022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报告》发布——疏解矛盾跨越发展 食品产业向科技创新要方法

发布时间:2023-12-03 17:05:12点击:184

顾雨霏

发布时间:2023-12-01


2022年,面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延宕等挑战,中国食品工业全力保障民生、积极应对需求、稳定市场供应,以占全国工业5.1%的资产,创造了7.1%的营业收入,完成了8.1%的利润总额,为稳经济、促民生、保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食品产业能够“疏解矛盾、跨越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为全面介绍食品产业一年来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把脉发展优势与短板弱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中国糖业协会、中国酒业协会、江南大学等15家单位,编写《2022年度中国食品工业创新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在11月29日举办的轻工业科技创新工作会议上发布。“希望《报告》能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行业视角,为企业相互借鉴提供参考,为中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中国轻工联副会长李玉中说。

丰富的创新实践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航线

“食品产业谋发展,要向科技创新要方法”,2022年,食品产业遵循这一思路,开展了丰富的创新实践,为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航线。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轻工联评选科学技术奖励232项,其中,食品类发明奖6项,占30%,食品类进步奖54项,占25%,食品类奖项总数占比较上年增长5个百分点;中国轻工联完成科技成果鉴定203项,其中,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中国酒业协会等单位以及部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食品领域鉴定项目75项;食品领域新增经中国轻工联发文认定的重点实验室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创新平台总数超过80家,约占轻工全行业的35%,覆盖了生物发酵、酿酒、饮料等传统领域以及食品营养健康、安全检测等综合领域。

除了亮眼的数据,食品产业的创新成就还体现在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化升级上。

在原料端,一批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走向田间地头,为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从源头上提升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恒顺醋业为例,2022年,公司全面推进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和生产效率,利用江苏镇江独特的地理优势,在周边建立了4500亩香陈醋专用糯米种植基地,并在江苏建成了万余亩的食醋专用粮种植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种植和定向采购模式,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管理,消除了原材料的质量安全风险。

在生产环节,食品装备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为推动食品产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推动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2022年,罐头企业应市场需求,加速提升生产效率,积极推动加工用新设备的研发和使用,柑橘去皮机等设备得以快速推广。”《报告》显示,食品企业对生产装备的需求不断升级,促使装备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创新步伐、提升创新梯度。2022年,我国食品装备自主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实现了升级迭代。

在产品打造方面,拥挤难行的通往市场之路并未吓退勇往直前的食品企业,市场上仍然出现了丰富多样的新产品,让消费者“有兴趣、合心意”。《报告》显示,2022年,预制食品成为新风口,低GI(血糖生成指数)、低钠、低酒精度的创新产品多、增量快,益生元、后生元、益生菌产品正被越来越多消费者加入“购物车”,饮料、软糖等类型的零食化保健食品受到欢迎,植物基食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此外,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发力减少碳足迹,将低碳目标纳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2022年,速冻食品从大袋装或散装形式逐渐过渡到小袋装及锁鲜装;蒙牛推出无标签新品,包装取消PET塑料材质瓶标、减少印刷油墨、将PS材质变更为更利于回收利用的PP材质……

在营销环节,互联网渗透率进一步提升,食品企业渠道拓展明显加快,营销模式不断升级。“2022年,食品企业在深耕主品牌的同时,通过自主化或者收购的形式储备新品牌,扩大消费群体覆盖面,并通过差异化布局降低风险。”《报告》显示,伴随消费群体的更迭,食品消费需求差异化、复合化愈发凸显,主题场景体验、感官新体验、IP打造成为新的营销亮点,餐饮消费模式也从堂食等传统模式,发展为线上线下双主场,形成“堂食+外卖+外带+零售”多业态发展模式。

我国食品产业发展尚需补齐短板

当前,我国食品产业已进入“消费升级、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时期,面对不断出现的发展新趋势、市场新需求,产业存在不少短板亟待补齐。

一是食品产业的基础创新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关投入仍显不足。《报告》提出,传统产业产品研发滞后,产品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水平仍然偏低。如2022年制造业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1.55%,轻工业约为1.2%,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为0.58%,食品制造业为0.72%,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为0.4%,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食盐产品的品种、功能均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部分企业的综合能耗在110千克标准煤/吨以上,高出国际先进水平30%以上;饮料等快消品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原料基础研究和功能开发应用、新型生产工艺规模化、产品健康化等方面仍需努力。此外,在基础领域的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链、生物制造工业菌种或工业酶的创制、智能生物制造过程与装备以及生物制造产业示范4个环节的前沿和共性技术方面,需要国家持续在项目、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给予支持,补齐短板,实现更广泛的技术并跑和某些领域技术领跑。

二是原料价格高企,供应链尚不稳定。《报告》提出,2022年疫情反复,部分地区企业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受到制约,生产成本有所增加。如果蔬罐头生产成本持续上涨,主要品种黄桃、柑橘、番茄均出现原料价格上扬的现象,特别是加工番茄,价格比近3年的平均价格高出21%。橙汁、椰汁等部分品类的饮料,生产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进口,受国际市场、运输环境、价格波动影响大,需要企业提升信息响应和应对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畜禽肉类加工装备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元器件开发能力较弱,装备的设计水平、稳定可靠性等亟待提升,以技术创新提升装备整体水平、最终打破国际垄断,已成为保障畜禽加工产业供应链稳定畅通的必要举措。

三是产业“整体性缺人”现象较为突出。如果说科技是*生产力、创新是*动力,那么,人才则是*资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先补齐人才短板。”《报告》提出,当前,食品产业优质人才依然缺乏。如目前开设制糖专业的职业学院和高等院校很少,且因工作地点远离城区、工资福利较低,企业难以留住人才,近年制糖专业的毕业生去糖厂工作的比例大约仅为1/3。

四是政策体系亟待完善。食品和饲料领域审批机制、法律法规等配套体系不完善、滞后问题,依然限制着产业的发展。《报告》提出,由于我国申请“三新食品”、产品扩大适用范围、用量的改变、剂型的改变、产品生产工艺及原料的改变等均需要进行相应的申报审批,审批方法、机制与国外有明显的差异,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相对滞后和不够完善的问题。一些国内企业将相关产品转向国外审批生产,然后再以进口产品的方式高价销往国内,这种运作模式不仅会打击产业创新积极性,制约相关产品的产业化,更不利于国产新产品的开发、应用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提升。

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必须坚持科技是*生产力、人才是*资源、创新是*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食品产业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在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认真研究产业发展瓶颈,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针对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报告》提出了四点建议。

优化发展环境 食品产业紧贴市场,政策敏锐度较高,国家应继续给予政策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健全对食品企业节能环保的奖励机制,在食品企业品质提升、工艺装备改进、绿色转型等方面给予支持;对重研发、重技术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及标准制修订工作;依据鼓励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减轻企业负担、风险等级与监管要求相匹配的原则,尽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食品产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协(学)会与企业间的沟通协调,对于重大产业政策和标准法规的出台和发布,科学考量、*施策,推动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特别是对预制食品具有全局性影响的相关政策;建立原料生产保障机制。

践行可持续发展 食品产业应践行环保理念,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借鉴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就地就近解决饲草饲料供应问题,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强食药物质的开发利用,研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食品,助力乡村振兴。

挖掘国内外市场空间 通过建立全球市场理念,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进出口双向贸易,扩大中国食品贸易“朋友圈”;在国内市场,加强针对消费者的食育宣传和食品科普。

汇聚发展合力 行业协(学)会要增强协调能力,在深化创新合作、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积极作为,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协调,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和领域,推动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与开放;巩固提升现有国际合作项目水平,保持并增加对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深化企业间的交流;整合数字资源,以政府支持、企业为主体的模式,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创造新增长点,促进产业提质降本增效;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中小微企业调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以大带小”协同发展,加大对“人才兴企”的支持力度。

《中国食品报》2023年12月01日


其他行业资讯